close


html模版明清時北京城如何過端午




清代繪制的展現宮廷生活的《十二月令圖軸》(局部),其中展現五月龍舟競渡的情形。

老北京民間流行在端午節這天穿“五毒坎肩”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端午節歷經戰國至今兩千多年的傳承,上至皇宮貴族下至黎民百姓,流傳著眾多習俗與食俗,而且文人墨客在詩畫中也多有端午節時的記載。“榴花角黍鬥時新,今日誰傢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朱門。”宋代詩人戴復古的這首詩詞,生動形象地寫出瞭我國古代人們歡慶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的很多習俗流傳至今,北京作為六朝古都,端午節這天又有諸多不一樣之處。

乾隆寫詩記載圓明園賽龍舟

《說文解字》書中曾講“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唐代文人韓鄂的《歲華紀麗》曾載:“日時正陽,時當中夏。”因“午”時為陽辰,故“端午節”又被稱“端陽節”。老北京人則習慣把端午節叫“五月節”。

包粽子、食粽子是自古盛行的習俗。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烹騖角黍。”這“角黍”即是如今的粽子。唐代詩人姚合曾寫有“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其反映瞭當時人們吃粽子的普遍。

到瞭清朝時,皇宮內及民間歡慶活動更甚,盛行服食各種配料制成的花樣粽子。乾隆皇帝最喜歡吃九子粽,所謂九子粽即是有大有小的九個粽子,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並用九種顏色的彩絲線紮成。

宮中這一天的用膳主要也是粽子,因此有“粽席”之稱。那時皇後、嬪妃、阿哥、公主們吃粽子前還要做些小遊戲,即把許多粽子放在一個大盤子裡,大傢站在遠處用小弓箭去射,射中的粽子即可先吃。皇帝在這一天還要賞賜給大臣王公們粽子、櫻桃、桑葚等食品。賞賜之物由太監專門送至大臣王公們的傢中,就像臘月初八送佛粥時一樣,大臣們全傢要叩首謝恩,並必要賜繪太監賞錢。

端午節這天,龍舟競渡的習俗流傳悠久,唐代詩人張建封在《競渡歌》中曰:“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清朝歷代皇朝都很重視此習俗,康熙帝、雍正帝在端午節這天曾與王公大臣在西苑的中南海及圓明園乘龍舟泛遊,並在龍舟上與大臣們歡宴;乾隆皇帝也曾多次陪同母親在圓明園觀賞龍舟競渡並曾寫有“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的詩句,他還觀賞圓明園福海及昆明湖等地的賽龍舟,一艘艘龍舟絡繹於波浪間,也頗有江鄉競渡之意。

清宮內的賽龍舟要從五月初一至初四先進行演練,於初五時正式進行賽龍舟活動。清末時慈禧太後有一年端午節想看龍舟競渡,特下諭旨從南方調來20支龍舟隊,五月初五這天在昆明湖裡隆重舉行瞭賽龍舟表演,20支龍舟在鑼鼓聲中破浪前行熱鬧非凡。

筆者記得在1949年前後,北京的昆明湖及北海公園也曾幾次舉行過龍舟比賽,甚為壯觀。

端午節時皇宮還有射柳賽馬之俗。古籍上曾載:每年重五、中元、重九三個節日裡,皇帝要舉行拜天之禮。明清時端午節行過拜天禮後,宮廷要進行騎馬打球、射柳之遊戲。清人吳長元著《宸垣識略》曾載:“明永樂十一年五月癸未端午節,車駕幸東苑觀擊毬射柳,命群臣賦詩,賜宴及鈔帛有差。”即永樂帝時在皇宮東側的東苑曾與大臣們一同玩射柳之戲,藏鴿子於葫蘆或盒內,懸於柳上,射中盒則開,鴿飛而出,以此為樂。清乾隆年間還曾在西釣魚臺舉辦過端午廟會,一些貴胄子弟流行在釣魚臺金魚池等地區“端午走馬”,馳馬飛奔,引為樂事。

“賣掉褲子也要吃頓黃花魚”

“小棗兒粽子,江米藕呵”,“鮮櫻桃來,大桑葚兒哎。”70多年前,每當端午節前,北京的胡同裡就回響著這些吆喝聲,至今記憶猶新。食粽子、吃櫻桃、桑葚兒、吃五毒餅、插蒲艾、灑雄黃酒等共同組成瞭一幅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畫。

由於我國南北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的用料和風味也各異。老北京人喜歡吃粘韌清香的江米或黃米的白粽子,或以小棗兒、豆沙為餡,吃粽子時愛放上黑白桑葚和紅櫻桃,再撒上些白糖或蜜汁、燕窩禮盒推薦桂花汁,吃起來又香又甜。

如今民間各地的粽子滴雞精價格已經從江米粽子逐漸演變為“雜粽”,即加入小棗豆沙、果脯、什錦、鮮肉、火腿等眾多品種的多種米粽。

提起包粽子,使我回憶起我的少兒時代。在大人忙著包粽子之時,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也在忙著“包粽子”。我們先用一些硬厚紙或舊畫報折疊成似粽子的立體形的三角兒,然後用彩色絲線纏成五彩繽紛的“花粽子”,再把幾個“粽子”串連起來成為“粽子串兒”掛在身上,或用個小木棍拴根繩子吊著玩耍,制作五彩小粽子曾是舊京小學校的手工課,其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巧手與智慧。

“五月五日五,天師騎艾虎,神疫歸天老,瘟疫歸地府。”這首老北京民謠吟唱出舊京端午節插菖浦和艾葉的習俗。端午時節正值“小滿”和“夏至”節氣之間,是酷暑降臨、百草叢生、瘟病流行之時節,每到此時胡同中眾百姓傢,均要采集或購買艾葉與菖蒲懸掛門框上以清潔空氣,或將艾葉菖蒲燃燒,用煙熏院子及屋子,達到驅除蚊蠅等害蟲的雞精何時喝目的,並防止夏季傳染病的傳染。

清人富察敦崇寫的《燕京歲時論》中曾雲:“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過去作傢老舍曾在《龍須溝》話劇中描寫過老北京人的這一習俗。

舊時端午節民間還有灑、飲雄黃酒的習俗。每到這一天人們要用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畫一個“王”字,將雄黃酒塗在腦門耳鼻等處以避毒蟲侵害,灑在窗下床下和墻角以殺蟲滅五毒。有些地方的人還要飲雄黃酒,不過因為雄黃實際是種礦物質,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民國以後人們已不提倡使用。

端午時節老北京民間為求祥避邪驅疫保健還有購食黃花魚、吃綠豆糕,食五毒餅喝豆汁兒的食俗。端午時節北京人傢必買黃花魚,曾有“賣掉褲子也要吃頓黃花魚”之俗語。

五毒餅曾是老北京最為應急的食品之一,如今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時,稻香村等老字號商鋪仍有此玫瑰餅出售。“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蜘蛛、癩蛤蟆和毒蛇。五毒餅就是用雕刻瞭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那時人們喜歡吃的玫瑰餅上而制成的,玫瑰餅曾是清乾隆皇帝最愛吃的禦膳小點心,其所使用的玫瑰花多取自京西的妙峰山。其制作方法是先將花瓣洗凈切碎,與蜂蜜拌勻為餡,做成約兩寸大五分厚的餅狀烙烤之即成。端午節吃五毒玫瑰餅曾有寓意把一切毒蟲吃(消滅)掉,使它不再毒害人,以此寄托吉祥平安之意。那麼為什麼端午節時要買餑餑鋪的五毒餅呢?

傳說在元朝末年,道教始祖張天師的裔孫來北京遨遊,正趕上京師的大瘟疫流行,他染病後摔倒在一傢餑餑鋪門前。那餑餑鋪掌櫃的見他是個氣宇非凡的少年,馬上叫夥計把他抬到後屋裡,並給他刮痧和針灸,把此少年救活。待這少年正位天師後,想起那餑餑鋪掌櫃的救命之恩,於是他用朱筆畫瞭一道靈符,加蓋龍虎山乾坤太乙真人金印,派人專程到北京送給餑餑鋪,讓他留做驅邪辟疫之用。掌櫃的收到後,視靈符同珍寶,並讓工匠照靈符仿刻瞭一方模子,用此模子制出的點心竟然絕無蚊蠅滋擾。掌櫃的給這些餅取名為“五毒餅”,並在端午節時出售。眾百姓知曉這種餅能驅邪,紛紛前去購買。

出嫁的女兒回娘傢

舊京時,歡度端午節,人們要洗浴並飲午時水,曾有詩雲:“五月蓄蘭為沐浴,五日則福湯清浴”,這是說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要用蘭草湯洗浴以去污穢。舊時端午節傢傢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與釀酒特別香醇,用“午時水”加少量雄黃清洗雙眼可以明目,生飲則具有治病的奇效。俗語有“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端午節這天,京城的老百姓還有遠遊避災之習俗,古時曾稱為“遊百病”。自明代起,老北京的百姓們在五月初五這天上午要去天壇壇墻外祈福,孩子們在此玩鬥草、放風箏等遊樂;下午老百姓們愛去金魚池、高梁河等地遊玩。


明人於有丁在《帝京午目歌》中寫道:“都人重五女兒節,灑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胸花作簪,衫裙簪朵盈盈新”。這說的是端午節的另一習俗,老北京時這一天,傢傢戶戶都要給女孩子頭上簪以石榴花,還用花紅綾線結成櫻桃、桑葚、角黍、葫蘆等形狀,以線貫穿,佩戴在身上,以示吉祥。有些女孩還用五彩絲線編成圓環套在手腕和腳腕上,閨房裡也掛滿瞭小葫蘆、小角黍、小佈老虎等裝飾小件。婦女們的頭上還要戴上紅絨制成的蝙蝠、福字梅花等絨花絹花。這習俗叫做“長命縷”。另外,出嫁的女兒必在端午節這天被接回娘傢小住,因為這些習俗,端午節又有“女兒節”之稱。

“五月五端午,街頭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葚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瑞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瞭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色綾蝠”。這段清末時流行的唱詞,生動再現瞭舊京老百姓過端午節的熱鬧情景。

滴雞精哪裡買

(原標題:明清時北京城如何過端午)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推薦滴雞精輯:王曉易_NE0011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pw207l3r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